<< 返回上一页
叩开一扇扇紧闭的“心门”--青浦法院俞向红

咚咚咚,咚咚咚……一阵一阵有节奏感的敲门声响起,“你开开门,我是青浦法院的法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啊……”叩门,是法官俞向红经常要做的工作,携带齐全资料,在门后准备好说辞,还要感受门后之人情绪的变化,随机应变。从业三十年,俞向红就这样叩开了一扇扇紧闭的“心门”。

在刑庭,她是惩治犯罪的审判者;在民庭,她是深入居委、村委,化解老百姓鸡毛蒜皮的“调解员”;在诉调中心,她又是倾听各色人群“吐苦水”的“咨询师”。法官俞向红就是这样一位多面能手。

一双慧眼、一颗通透之心让她如一位“心理咨询师”般,摸透“斩不断,理还乱”纠纷的争议点,驻守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我们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那他们又能通过怎样的途径解决呢?”

“阿婆你开开门,我是法官,有什么事不能解决啊,我来跟你聊聊房子的事儿。”法官俞向红耐心地敲着一扇房门。随着“吱呀”一声,紧闭已久的门缓缓打开,一听是法官来了,满头白发、佝偻着身子的八旬老太才探出身来。她神情疲惫,说道:“法官,我不能接受”,两行眼泪慢慢流下。  

家住青浦某小区的王阿婆年至耄耋,疾病缠身,老伴已去世,身下无子女,名下仅有一套现居一室房屋。就在前两天,外甥突然拿出了一纸老伴生前留下的遗嘱,赫然写着“将半套房子以及一些红木家具留给外甥”。一纸遗嘱打破沉寂的暮年生活,老太直接跟外甥“撕破脸”,外甥也诉上法庭。

“如果能够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对当事人来说,既减少诉讼成本,又减轻对亲情的伤害。”

从业三十年来,俞向红办理过几千件案子,无一差错责任,丰富的经验让她凝练出调解“十字秘诀”:主动、耐心、灵活、求实、真诚。虽然只有短短十字,背后却是她阅尽千帆、夙兴夜寐的努力。

“当对方态度强势时,硬‘劝’不利于调解,第一步就是要让对方冷静下来慢慢谈。同时,在谈判过程中要注意察言观色,猜测对方的心理动态。”俞向红认为,要像对待家人一般对待当事人,拉近心灵的距离,化解矛盾的工作才会变得容易些。

看到法官亲自递送了材料,阿婆这才愿意开门。从聊家常开始,俞向红慢慢叩开了阿婆封闭的心门。“我没有其他财产,就靠这房子安度晚年了,如果分一半,我又能住到哪里呢?”说着,阿婆又抹了把泪。

闻言,俞向红皱起了眉,遗嘱是有效的,外甥接受这份遗产也是合法的权利。但她意识到,这不单是一件简单的遗产纠纷案,重要的是老人的居住、赡养问题如何解决。如果老人付不起折价款,那么房子可能要交到外甥手中,外甥付给阿婆折价款,这样一来老人住到哪里?谁来赡养?

全国法院司法公开宣传月,俞向红前往白鹤镇司法所,在对一起经人民调解后达成协议的纠纷进行确认后,为当地群众提供法律咨询

俞向红又跟外甥进行了沟通,说明了老人的顾虑。外甥态度缓和下来:“其实我跟阿婆的关系很好,以前我也经常照顾两位老人”。说到这里,他脸上浮现纠结的表情:“继承这些遗产是法律给我的权利,但我并不是要赶老人走啊,其实……不一定要全部按照遗嘱来。”

对方这个态度给了俞向红信心。她又主动出击,跟居委会旁敲侧击了解更多情况。原来老人身体不好,老伴走后,身旁只有一个侄女一直照顾。得知这个信息,她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主意……

再次与王阿婆联系时,俞向红却得知她因心血管疾病住院了,便与书记员带一些水果奔赴医院看望阿婆,侄女也在场。“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夫妻双方都是有权处分属于自己一半的财产的……”坐在阿婆的病床前,俞向红耐心解释。“但是我也了解过了,外甥不是一定要全部按照遗嘱来分割财产,所以我建议,如果您亲戚有经济能力,可以帮您向外甥偿付房屋的折价款……”俞向红建议阿婆跟亲戚签订一个遗赠抚养协议,同时承担照顾阿婆的责任,等阿婆百年之后,房屋就归亲戚所有。

这主意令病房内的家属们眼前一亮,纷纷表示赞同。看着大家都同意,阿婆态度也缓和下来。最终,平日里一向悉心照顾阿婆的侄女,成为了最佳人选,一桩家庭继承纠纷就此化解。

“调解时采取的方式要灵活机动”,俞向红分享起她的小秘诀:“‘当局者迷’,有时当事人不能理智地分析情况,这时也可以通过其亲戚朋友帮忙一起分析,让他能够接受,较少抵触,尽可能地解决问题。”

作为一位家事法官,虽阅尽千帆,但在面对每起案件背后离合悲欢的情绪、酸甜苦辣的生活时,俞向红总是能感受、共情着当事人的情感。她如同一位静心聆听的心理咨询师,精准摸透“斩不断,理还乱”纠纷中的焦点。

“我对女方早就没有感情了!”男子歇斯底里地说道,早在几个月前他就搬出家去住,对妻子和孩子不闻不问。妻子心中则充满怨气,抵死不愿离婚。这几个月来,她既要打工又要照顾孩子,早已疲惫不堪:“你不要孩子,我也不要孩子了!”妻子直接将三四岁的小孩“丢”到了法院。

面对夫妻二人抛弃骨肉的行径,俞向红心中顿生怒火。“这么小的孩子,说不管就不管,让孩子心里怎么想?”

“你对家庭不尽责任。如果认为夫妻关系不好,你也要尽抚养义务,哪怕不要你来抚养,你也得支付抚养费,尽好父亲的责任!”俞向红严厉批评了离家不归的父亲。

“你要打工也要抚养孩子真的很辛苦,可是你把他丢在法院,对孩子的心理有多大的打击!”面对这位独自支撑家庭的母亲,俞向红表示理解,但也指出了她的过失。

“如果你们今天把孩子留在了这里,你们是在遗弃孩子,法律是要对你们进行制裁的!”她拿出法官的威严告诫二人。一连串的警醒之言让夫妻两人深感羞愧,想想刚满四岁的孩子,两人终于对抚养费、照顾孩子的问题进行了协商。

在俞向红的从业生涯中,涉及孩子抚养权的案例屡见不鲜。但作为一位母亲,她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在婚姻家庭纠纷中,问孩子这样的问题:你要跟着爸爸还是妈妈?她内心深处真的不忍让如此幼小的心灵去选择承受分离的残酷,每每遇到这个问题,俞向红有时也会忍不住在角落偷偷抹泪。

如何尽量减少对孩子的伤害?俞向红逐渐摸索出了适合的方法:“宝贝,爸爸妈妈都希望你跟着他,但是只有你一个宝宝,我们没法把你分开,所以你心里面最希望跟谁一起生活?但是你记住,不管你跟谁一起生活,你还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俞向红总是尽力用温柔的照拂消弭离婚对孩子的影响。

在俞向红眼里,法官不只是职业,而是值得热爱并为之奉献的事业。

“如果能够帮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化解了矛盾,财产纠纷不再争得面红耳赤,离婚纠纷也是心平气和,化解当事人情感上的抵触,这就是我价值的体现。”

去年,俞向红获得“2020年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从1991年进入青浦法院,三十年间,她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获上海法院优秀法官称号两次、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两次,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光环背后,是一个个伏案桌前的长夜。

在诉调中心时,俞向红经常面对大批量的物业纠纷案件,为了提高案件送达率,她多次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进行夜间集中送达。一盏盏灯光亮起,一阵阵“咚咚咚”的敲门声随之响起。

送达文书,可不单纯是个“体力活”,俞向红也曾碰上“硬钉子”。在一起离婚纠纷案中,被告消极对待,退回法院邮寄的材料,法警上门也只能吃“闭门羹”。下午五点半,本应是下班时间,俞向红坐车驶往了白鹤镇。

咚咚咚……“我是法官,我今天特地来听听你的意见。”

当事人打开了门,但态度仍然十分强硬:“我不接受,我什么都不接受,你们什么都不要跟我说。”俞向红仍耐心说道:“我们今天来,至少要让你知道对方提出了什么要求,夫妻感情破裂并不是说听一方说辞就一定离婚。你有陈述、抗辩的权利,我们希望你到庭来陈述你的意见。”说着她的神情逐渐严肃起来:“如果你到时候不来,我们也要缺席开庭的。”当事人态度终于松动……

得心应手的办案,是夙兴夜寐的积累之效。但她也陷入过两难的境地。

有一年,俞向红的母亲得了胆囊炎,次日就要进行手术。当时,她已在民庭办案,第二天安排了3个庭。当事人是外来务工人员,千里迢迢从湖北赶到上海。

一边是卧病在床的母亲,一边是急切维权的当事人,两难中,俞向红终是选择了愧对母亲。

“妈,明天有重要的庭,我必须得去,已经排好时间了,等忙完后,我马上看您。”

母亲表示理解,微笑着说:“你去忙吧,你爸在这呢,别担心。”第二天,得知手术顺利结束后,俞向红一颗悬在半空的心才稍稍安定下来,下班后她就赶到医院,陪伴床前。一副柔肩,担起两个“家”的重任!

在父母心中,俞向红是一位孝顺尽职的女儿;而在女儿心中,她还是一位可以作为榜样的“同桌”。

在电脑尚未普及时,裁判文书只能靠手写完成。因为工作太过繁忙,俞向红总会将卷宗带回家加班,在书桌上摆满一沓一沓的文件,与女儿一起“写作业”。

“妈妈,你为什么总是有干不完的活?”女儿眨巴着大眼睛问。因为要利用周末熟悉案件,俞向红有时不得不放弃陪伴女儿出去玩的时间。直到一次无意间,女儿看到了妈妈书桌上厚厚的一叠感谢信,才意识到,妈妈在用爱心和严谨呵护着每一个案件背后的脆弱心灵。

渐渐地,女儿不再过问,只默默支持,这位“同桌”,成了她身边的好榜样。

三十年,青浦大大小小的角落都有俞向红留下的痕迹,她在威严的法庭上、在关闭的门扉前,阅览人间百态,她觉得仿佛人世间所有情绪都集中在法律这最后一道“防线”上。而她则如一位“心理咨询师”般,用满腔的人文情怀与对当事人切身利益捧出的一颗火热真心,叩开一扇扇紧闭的心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