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上一页
《邹碧华传》书摘8 灵动的心跳

书摘8 灵动的心跳

 

20095月,上海高院院长应勇在上海法官培训中心给全市法院院长上了一堂课——“怎样当好法院院长”,邹碧华在长宁法院接待最高法院的来人,没法儿去听课。几天后,他要来了上课的录像光盘,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听。

“实干是一种优秀品质,也是一种最好的领导方法。任何一项事业,大到党的事业,小到一个单位的工作,一个具体的案件,都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小平同志曾经告诫我们,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实践也证明,一切办法只有在实干当中才能找到,一切问题只有在实干当中才能解决,一切机遇也只有在实干当中才能抓住。

我们要在用人导向上把更多的眼光投向实干。一个单位、一个部门,要为那些想干事的人提供舞台,给能干事的人提供平台,为干成事的人提供领奖台,公道正派的发现人、考察人、使用人。”

应勇的声音在耳机里回响,邹碧华若有所思。

最近这一阵,邹碧华注意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院里有几个非法律专业的中层干部,他们虽然不是科班出身,却能把部门管理得井然有序、凝聚力很强,尤其是几位军转干部。巧的是,邹碧华在书店看到了一本管理方面的书,书名叫《向解放军学习》,他翻开一看,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军队就是一个非常严格的管理训练场。

“任何组织都一样,组织的产品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物。具体到企业,首先是生产人,其次是生产产品。”当邹碧华读到这句话时,忍不住在旁边写道:“我们绝大部分的管理者都认为法院缺乏人才,似乎个个都不灵。其实,我们从来没有缺少过人才,我们缺少的是发现有人才潜质者的领导者、管理者,缺少的是那种能够把人培养成才的领导者。法院首先生产的是优秀法官,其次才是生产判决!!!”

邹碧华连用了三个感叹号,因为那几天他碰到了一件特别窝火的事——院里评选先进,有个部门报上来的名单里,有位法官的绩效排名在该部门是倒数第四。

倒数第四还来报先进!邹碧华叫来庭长:“排名这么靠后为什么评他先进?我不同意!”

“邹院长,这位同志的工作漏录进电脑了。”庭长尴尬地说。

“那你们把记录补好!”

庭里很快把记录补好,邹碧华看了看,然后对庭长说:“你庭里的事务平时疏于管理,下次专门到党组会上作检查。”

“噢。”庭长低下头。

“另外,这位同志平时漏录了那么多工作,说明工作不认真,还是不能评先进。”

“噢。”庭长的头更低了。

绝不允许出现这样的评优做法!邹碧华皱紧了眉头。如果部门管理者都这样做,就等于向实干的人宣布绩效评价系统是个空架子,鼓励庸庸碌碌之辈跟部门管理者搞圈子关系。如此一来,一大片努力工作的人将会受到打击,原本设定好的绩效评价制度完全失效,不正之风迅速形成,最终使整个法院工作陷入一片混乱。

“一个单位、一个部门,要为那些想干事的人提供舞台,给能干事的人提供平台,为干成事的人提供领奖台,公道正派的发现人、考察人、使用人。”应勇的话勾起了邹碧华心底的一个“结”。

来长宁已经一段日子了,有三个问题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中层班子年龄老化、干部梯队结构不合理、中层干部管理能力偏弱。

全体中层平均年龄48岁,全院审判长的平均年龄也是48岁,专业上有所造诣的年轻同志都挤在助理审判员的队伍中,有的大龄研究生甚至仍在担任书记员,中层干部和年轻同志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断层。

邹碧华曾经想物色一名年轻同志做一个庭的庭长,但结果令他大失所望,他把全院范围内的年轻同志来回梳理了好几遍,也没能找出一个合适的对象,最大的障碍就是资历太浅,他只能又选拔了一位年长的同志。

同时,中层干部的管理能力也让邹碧华头疼。管理意识不足、管理者角色定位不清、发现问题能力不强、制度落实缺乏执行力、管理技巧简单粗暴、质量效率不佳,这些问题几乎每天都在法院里发生着。

有一次邹碧华去旁听案件,因为去得早,法庭里空荡荡的。只见一盏日光灯在天花板上一闪一闪,灯管里不时伴随着“滋滋”的声响,窗帘有一半已经脱落,上面布满了灰尘,审判席旁的一块挡板已经脱胶,墙上的时钟足足慢了二十分钟。

这就是法官天天开庭的地方?!邹碧华一阵心纠,眼前的一切告诉他,法院的后勤管理相当松散,管理制度完全没有有效执行,最可怕的是,这种不尽职责的行为在法官眼里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还有一件事也让邹碧华感慨万千。那是他来到长宁法院后,连续收到当事人的投诉来信,抱怨电话找不到法官,甚至有一位当事人说打了36个电话都没人接。

接听电话不是有明确的规定吗?邹碧华很纳闷。早在2007年,长宁法院就制定了《电话接听若干规定》。按此规定,当事人打电话进来,如果承办人不在就由内勤来接,内勤不在由庭长来接,庭长不在由监察室来接,理论上不会再发生无人接听的问题。

邹碧华前往二楼中心机房旁的总机室去调研。

“徐老师,有人说找法官难,无人接听?”邹碧华询问总机接线员徐毅华。

“有的法官在,不愿意接听。”徐毅华一语道破天机。

“你怎么知道?”

“我这里接电话看得最清楚,一分钟前还有信号在打电话,一分钟后当事人打过去就没人接了,等到当事人挂断,他那里又开始打电话了。”

“那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有的当事人确实难缠,法官手头有那么多案子,还要写判决书,哪里受得了他那么长时间的电话。”徐毅华坦白地说。

邹碧华又走访了几位一线法官,果然与徐毅华说得相差无几。他立即改革总机接线制度,增加总机接线员,由这些接线员将当事人的留言点对点发至法官,法官看到提醒信息后进行回电答复

问题解决了,但邹碧华并不开心。党组制定的一个规定从一开始就未能得到执行,而且也无人跟上检查、监督和落实,有制度不落实比没有制度还要糟糕。

“邹院长,明天早上九点有一个座谈会。”周宜俊轻轻敲了下门,推门而入。

“嗯,我知道了,我手机里有自动提醒。”邹碧华点点头,“小周,你以后也去买个智能手机,里面有任务清单、日程提醒,很方便的,不用总是拿个小本子记记记的!”

“噢!”周宜俊腼腆地笑了。

“对了,上次我要的那份规章制度怎么样了?”邹碧华抬头问。

周宜俊心里咯噔一下!十天前,邹碧华让他去问一位庭长要规章制度,那是邹碧华在调研庭里工作时给庭长布置的任务,哪知庭长忙于他事,给忘了。周宜俊一催,庭长才想起这事儿,周宜俊只好一边催着庭长快写,一边硬着头皮告诉邹碧华“庭长还在弄”,没想到邹碧华现在又问了。

“你叫他今天给我。”邹碧华说。

周宜俊赶紧通知那位庭长,果然,还没起草好!

“还没弄好?”邹碧华问,“你把他叫到我办公室来!”

庭长来了。

“听说你还没起草好?最近太忙了?还需要几天?”邹碧华强压怒火,抬起头看着庭长,庭长顿时坐立不安。

两天后,庭长将起草好的规章制度交到了邹碧华的办公室。

邹碧华翻了翻内容:“嗯,还征求了其他部门的意见,考虑得挺周到。”他直视着庭长,“作为一名中层干部,最关键的就是执行力。这一点,我们要向季立辉等复转军人学习。要做好一名庭长,必须雷厉风行、以身作则、令行禁止,否则怎么带好自己的队伍?”

“是,是的。”庭长连连点头。

这真是一场磨练,邹碧华的额前微微沁出一些细汗。“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尤其是单位的一把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营造有利本单位工作的内外环境。要注重内部关系的协调和优化,使整个单位从上到下、从班子内部到下面干部,形成一个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合力,有了这样一个环境和氛围,工作肯定能做好。”应勇的话在邹碧华耳边响起。

诚哉斯言!他吸了一口气。自从做了院长,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在了对全院的调研摸底上,如今对“家底”已经了如指掌,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培养一支齐心协力愿意共同与法院发展的干部队伍。

邹碧华开始在电脑上列起了计划:“第一,设立政治协理员制度,把一部分老同志分流到协理员岗位,将审判长的岗位让出来。第二,设立中层助理制度,为优秀青年干部的成长创造条件。第三,健全中层领导班子,为只有一位庭长的部门配好副职,政治协理员负责思想政治工作和部分管理工作。第四,每季度对全体中层干部进行一次管理课程培训。”

让邹碧华欣慰的是,这一计划很快得到了党组成员的支持。

 “现在全院招录研究生19名,在职研究生19名,一共38名研究生。这些研究生分散在各个审判部门工作,但他们大多数人的结案数、平均结案时间普遍处于部门的平均线以下。”政治部对全院的研究生做了一次数据统计。

普遍低于平均水平?研究生在基层法院属于稀缺资源,怎么反映出来的工作状态却是这样?

邹碧华要求政治部立即展开对所有研究生的访谈,原因很快找到了。原来,研究生在各部门承担的审理任务基本都是难案,那些能够改善审判质量效率数据的案件都被其他快审承办法官审结了。同时,担任审判长的研究生还要承办来自合议庭其他成员移交出来的无法审结的案件,这样一来,数据怎么会好看呢!

“还是要给这些年轻人一个公道的发展机会的。”党组会议上,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对这些青年人的培养,政治部拿出了中层助理的推荐任用方案。

“目前拟任用的名额和职位有民一庭、民二庭、民三庭、执行庭庭长助理各一名,政治部、办公室主任助理各一名。推荐理由我们初步想了一下,基本设定了结案数、审判效率、审判质量、审判效果、调研情况、获奖情况六个方面。”

“我建议,部门推荐要充分体现部门成员的集体意志,要体现民主,不能只有庭长来决定。”有副院长提出。

“庭长推荐也可以的,但要在一定范围内体现民意,不能一个人决定。”

“研究生的数据不是很好看,现在要看数据来推荐,得票数可能不高,对中层助理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不能唯数据论。”

邹碧华点点头,整个党组都非常认真地讨论助理任用的方案让他感到很高兴。“这次选任助理是给年轻人提供一个岗位锻炼,让他们有一个展示的平台,为自己争取业绩,同时也为中层减轻压力。所以民意要了解,适当再做些引导,但不能完全通过得票数来推荐确定。这次仅仅是培养,在考核数据上不能仅看数量,有些数据要进行一些折算,比如速裁的电信案子与民三庭的案子不能同等考量,要折算,不能唯推荐论、唯数据论。”

“好的,同意!”其他人都点头了。

半个月后,6名部门助理候选人被推荐了上来。邹碧华一看,这些年轻人中有的撰写论文获得过全市法院学术论文奖,有的参与编写过法院的专业书籍,有的担任执行长擅长办理各类执行疑难案件,还有的文字能力非常强,参与起草过各类综合性文稿。

他露出了笑容,《向解放军学习》里的一句话在他脑海中跳跃:“把组织需要的人吸收到组织中来,并使之成为组织骨干,是解放军成为最有效率的组织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