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企业注销丧失诉讼主体资格’应用场景的数据模型智能筛查比对,发现您承办的*号案件,当事企业公司已于2023年5月4日核准注销,诉讼主体资格高度存疑……”
日前,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费法官受理了一起侵害商标权纠纷案。案子还在审理过程中,手机却突然收到一条上海法院12368平台发来的预警短信。她赶紧复核原被告主体资格,避免出现案件质量瑕疵。
“这就是一个数字‘小切口’助力审判质效提升的很好尝试,接下来,我们要推动更多的场景嵌入前端应用。”在7月21日召开的上海法院“数字法院”建设推进会上,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贾宇介绍。
今年以来,上海法院坚持数字赋能,将大数据分析方法引入案件质量评查中,通过数据筛选、比对、碰撞,实时预警监管漏洞、智能评查案件质量、系统防范差错瑕疵,构建形成“三级联动、一网统管”的审判监督管理大平台。
截至目前,全市法院已申报420余个应用场景,其中68个取得了初步成效,31个应用场景在全市法院推广。其中多个应用场景已被嵌入到办案系统中,将关口前移,对案件进行实时监督预警。
“数字法院建设是司法领域实现全面数字赋能、全程预警监测、保障适法统一、提升司法质效的一场重塑性变革。”贾宇在推进会上表示。
他强调,推进数字法院建设,关键是要依托大数据,通过抓“个案办理—类案评查—系统治理”的应用场景,推进审判监督管理模式重塑变革,实现从“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转变、从“被动纠错”向“主动纠错”转变、从“个案纠错”向“系统防错”转变,以一个应用场景带动一类案件质量提升,以一批应用场景带动一大批案件质量提升,最终促进上海法院审判质效整体提升。
上海数字法院建设启动以来,全市各法院大力推进,目前,所有法院都实现建模数量破零,绝大多数法院都已有成熟的应用场景在全市推广。推进会上,一中、二中、金融、浦东、徐汇、闵行、松江、杨浦、虹口、普陀、宝山、崇明等12家法院结合各自应用场景的研发目的、具体思路、应用成效等,进行了交流发言。
如,针对执行工作中长期存在的“终本”案件财产线索查询难问题,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申报建设“执行终本案件财产查控监管(公积金)”应用模型,对近5年17万多件执行“终本”案件与公积金中心进行数据比对。全市执行条线排查核验后,准备扣划资金686.4万元。
在“职业放贷人的甄别与监督”场景建模中,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深度挖掘近两年内全市法院民间借贷案件数据信息,对职业放贷人“画像”,汇总了一批疑似职业放贷人名单,为探索将场景嵌入全流程办案系统之中发挥预警与监督功能提供了支撑。
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根据“信用卡纠纷诉源治理”应用场景,经融合分析发现,此类纠纷存在内部“程序空转”和银行重复发卡两大问题,在提升类案审判质效的同时,助力金融机构加强风险防范,进一步推进了诉源治理,等等。
“成效明显、成绩喜人、令人鼓舞。”贾宇对平台建设团队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并就如何聚焦建设重点、抓好推进落实,全力以赴把上海数字法院建设成为“新时代司法模式变革的上海样板”,谈了三点意见:
一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贾宇指出,“领导重视、示范带动是推进工作的关键。”全市法院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当前数字法院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数字化建设作为新时期上海法院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工作,“一把手”亲自抓,院领导积极推,各院互相学习、相互借鉴,推动全市法院形成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发展态势。高院要持续强化正向激励作用,通过组织推进会、建模活动等多样形式,全面营造开拓进取、昂扬向上的干事氛围,推动数字法院建设取得新进展。
二是进一步抓住重点、压茬推进。要抓好司法场景研发和应用,推动实现“三个转变”。即由点到面的转变,动员全市法院法官、法官助理都参与进来,逐步实现审判执行全案由、全过程覆盖;由事后到前端的转变,成熟的场景应用要尽快嵌入办案系统,将监督关口前移,为法官办案提供辅助,实现事后监督向全过程预警监督转变,“抓前端、治未病”;由办案到治理的转变,在案件评查场景开发应用成熟后,同步推进参与社会治理等应用场景开发,进一步发挥数字赋能在防范风险、数助决策、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作用,提升司法对党委中心工作的贡献度。
三是进一步筛选典型、全市推广。“我们要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更加重视质量,完善运行机制,构建更多好用、管用的场景模型,将‘盆景’打造成‘风景’。”贾宇要求,全市各法院和高院各条线都要建立大平台建设专班;高院分管院长、庭长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场景应用的分析论证和质量把关,形成审查规则,并嵌入到办案系统中,促进各条线审判质效提升。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黄祥青主持会议,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韩峰在会上介绍了上海法院审判监督管理大平台建设进展情况。高院班子成员、院领导、局级干部、各部门负责人,中基层法院班子成员、局级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全市法院审判业务专家等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