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上一页
邹碧华三周年祭:点灯的人,怎能没有我

 

  獬推事按:时光飞逝,邹碧华院长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今日,是邹碧华三周年祭,但他的精神并没有随时光逝去。2017年,邹碧华遗作《法院的可视化管理》经过整理,终于出版,引起了广泛关注,如今正在准备再版……邹碧华的理念在更大的时空中获得回响。电影《邹碧华》正式上映,燃灯者再现银幕,让我们得以在艺术的真实与真实的历史之间穿梭,邹碧华的信仰和理念越发明亮,正如这首电影主题曲所传唱:点灯的人,怎能没有我。传承和发扬是最好的纪念,让我们随着这首《点灯的人》,再次走进庭前独角兽

  《点灯的人》是电影《邹碧华》主题曲,演唱:姜育恒,词曲:李子恒、姜育恒。以下是这首歌曲的全版音频。“点心灯千百朵,百转千回走过……永恒路上,怎能没有我;点灯的人,怎能没有我。”

歌曲:《点灯的人》

点灯的人歌词

 

让我们一起走进“庭前独角兽”

  1.可视化管理

  邹碧华生前提倡以信息化为引领,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构建“可视化管理”。他的管理日志《法院的可视化管理》于2017年出版。


 


 

     邹碧华遗作:《法院的可视化管理》



  社会发展到今日,信息化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司法改革到目前,更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起可视化的管理模式,消除司法活动中存在的不可视问题,让司法活动更加直观、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展现在当事人和社会公众面前。不仅实现法院管理的目标,确保司法公正,而且让社会公众因见证司法而信赖司法,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

……

  真正的可视化管理,不是要束缚谁、管住谁,而是要把工作变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持续改善、持续提升的过程,成为尊重人、激发人、塑造人、成就人的过程,推动形成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团队。

……

  有别于唯数字论的绩效主义,真正的绩效管理是组织的愿景到战略实现的过程,是推动组织核心价值观从理念到行为的过程,也是通过组织成员的成长提升绩效的过程。

  有效的绩效管理能够促进、激发我们的法官更好地将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具象到司法裁判中,并使法官个体的工作更加直观、可视。当然,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我们立足法院的组织文化来真正认识绩效管理,系统地看待绩效管理,充分理解实施绩效管理所需要的目的、前提和过程。

 

——《法院的可视化管理》节选片段

 

 

  《法院的可视化管理》以可视化理念对法院管理进行了解读。2017623日,上海法院首届阅读挑战者活动在长宁法院举行。全市法院200余名挑战者参加阅读。这里,是邹碧华实践管理理念的地方,共读这本书,让可视化管理理念在法院人中形成共振。


 

  要实现组织的愿景和目标,重在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要实现这一点不能仅诉诸于结果,比如要求法官办100个案子,就一直关注这个结果,问法官100个案子完成了吗?还差几个?对于具体的组织成员来说,价值观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管理者应该进行价值引导,由内而外地激发下属,领导者要以身作则,作为教练,领导层、中层与执行者要产生共振,才能真正落实组织需要的结果。

  “可视化”正是实现组织持续改善的方法。所谓“可视化”就是要通过信息化等技术,让问题浮现出来,寻找问题形成的原因,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持续地解决问题,通过价值观可视化、愿景目标可视化、工作绩效可视化等方式实现组织的持续改善,实现为个体赋能。

  2教你舞步的人

  华东政法大学邀请邹碧华为所有应届毕业生开讲座。精彩生动的讲座吸引了众多学子,博得了热烈的掌声。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我希望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努力改变身边的世界。



 

《邹碧华传》节选


  520日下午五点半,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河西食堂二楼的礼堂里人头攒动。四百多个座位被熙熙攘攘的学生早早坐满,其中一些还是慕名赶来的外校学生。今天,华政邀请邹碧华来给学生们上一堂“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调整”的讲座。

  自从做了导师后,邹碧华一直有个习惯,每当有“邹门弟子”即将毕业,他便给他们上一堂职业规划课。听的人渐渐多了,口碑越传越广,华政索性邀请他给所有应届毕业生开讲座。

  讲座定于6点开始,但邹碧华还没到。

  “各位同学,大家稍微等一等,邹老师路上堵车要晚到一些。”华政研究生教学院院长杨忠孝走到台上说,他接到了邹碧华打来的电话。

  唐豪臻悄悄走出礼堂。导师很少迟到,一定是因为有急事需要处理才会晚到,估计导师可能还饿着肚子呢。唐豪臻跑到校园的超市里,给邹碧华买了两罐特仑苏牛奶和一块小毛巾。

  620分,邹碧华赶到了。

  “老师,您拿这个先垫垫饥,毛巾可以擦擦汗!”唐豪臻迅速地将特仑苏和毛巾塞到邹碧华手中,邹碧华笑了笑,快步走上讲台。

  PPT在屏幕上显示出来,“人生就像一场舞会,教会你最初舞步的人,却未必能陪你走到散场。”唐豪臻看见了标题右下角的一段文字。

  “抱歉,我今天迟到了!”邹碧华歉意地朝台下打着招呼,“今天我给大家准备的题目是《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调整》,从三个方面讲起: 概述、职业生涯规划、入职的六个策略。”

  台下的学子一下子安静下来,全神贯注地看着邹碧华。

  “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开始磨练我的意志力。从上小学时起,我每年暑假中的一个月就是在建筑工地上做零工,自己赚学费。从小学到高中,我的学费都是自己挣的,我特别懂得珍惜学习的机会。后来进了法院,无论是在研究室还是民一庭、民二庭,我都特别努力,花的工夫绝对不是一般的。2008年到长宁区人民法院做院长,我非常投入,去之前做了很多功课,把高级人民法院所有条线里有关长宁的情况都去摸底了一下,把离开长宁区人民法院的人都去走访了一遍,所以到了长宁,很多人的名字我已经耳熟能详。

  这里面有我的一个价值观在起作用,那就是——我必须把交给我的每件事情做好。”

  屏幕上出现了一张硕大的版画,邹碧华感慨地看着说道:“我的父亲是一位非常痴迷的版画家,这是他的作品《竹乡雪》,是20世纪80年代他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春节,在深山老林里待了四天四夜寻找到的灵感,这幅作品后来在日本神户参展了。我一直很感谢我的父亲,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的成分不好,但他一步一个脚印把我们兄弟三个抚养长大。我母亲对我的影响也非常大,在我成为一名法官时,我母亲在电话里提醒我‘要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这句话我一直记到现在。”

  “这是我的书房!”PPT上出现了邹碧华书房的照片,满墙的书籍赫然出现在莘莘学子面前,台下一片“噢——”声。

  “我每天最享受的事情就是在书房里看书,”邹碧华笑着说,“有很多人说,你工作压力这么大,怎么没有抑郁症?”

  “哈哈!”台下大笑。

  “确实,职场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我这里有一个最新统计,现代职场中70%的人是不快乐的人,90%的人属于亚健康,忧郁症患者每年增加1.3%,而在公务员中,29.3%的人有心理健康问题,工作倦怠指数高达54.88%。为什么我们的心理压力会这么大……”

  一张张充满青春朝气的脸庞目不转睛地看着PPT,坐在前排的唐豪臻也同样入神。虽然已经是第二次聆听老师关于职业规划的讲座,但邹碧华的讲座仍然让人百听不厌,而且还加入了很多新的内容,让人感悟良多。

  “我以前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办公室里有一位同事说话很冲。有一次,庭长要他确认发出去的通知下面法院是否已经收到,那位同事直接拒绝了。他说‘我上午才发通知,下午就问没必要。’如果这个问题发生在在座各位同学身上,庭长来问你,你会怎么做?”

  邹碧华环视了一下整个礼堂,“如果是我,我会先和领导说明一下情况,然后和他商量是否可以等到明天再确认。一个人在职场,一定要学会自己的情绪管理,认识他人的情绪,觉察自己的情绪,管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邹碧华的普通话纯正洪亮,整个礼堂都在回荡他的声音。也许是有些热,他不停地用小毛巾擦着额头上的汗。

  “在机关里做事,首先别怕任务繁重,因为干活就是机会。机关里很多工作分不清职责,这在哪儿都一样,有时你本来已经很忙了,而周边的人却很悠闲,可领导就是要让你做。对此,很多人会有意见,还不时发点小牢骚,觉得自己吃了大亏。以我的经验,这是领导对新人的初步考验,一是看你有没有大局意识肯不肯干,二是想通过工作看你能不能干。如果你一直不愿干或干不好,在这个领导的任期内,你基本就定型了,不会有太大的出息。”

  邹碧华又擦了一把汗,他索性脱下外套,唐豪臻这才发现,导师里面的衬衫已经湿了一大片。

  “还一种情况,就是领导总把急难险重的任务交给少数同志干,有的年轻人也不满意。殊不知,不管什么样的单位,始终是20%的人干80%的活,而且还经常挨批评。但到最后,进步最快的人往往就是这20%的人,因为他们贡献大、得到的锻炼多,能力自然也就比别人要强很多。在任何地方工作,不怕吃苦,不怕累,不怕困,不怕烦,不怕吃亏,人生没有不成功的……”

  掌声、笑声,邹碧华的讲课触类旁通、引人深思,整个礼堂里的学生都被他的思想所吸引,时间似乎被人遗忘了。

  “……什么是你的重点?这一生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一职业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一岗位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一天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件事情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是因为成功而快乐,还是因为快乐而成功?”邹碧华的追问不断叩击着青年学子的心扉。

  “如果有一件事情我们不得不做,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那件事情变成我们喜欢做的事情。我们在座的任何人,你可以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工作,但如果你不能发现它的意义,你就不会喜欢它……我的一位老领导曾经和我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说: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完美,但正因为这份不完美,才需要我们去努力去奋斗,我们的存在才因此有了价值。

  我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追逐日光》,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轻松,一口气就能读完。作者尤金·奥凯利是毕马威的前首席执行官,他做了一年执行官后体检时发现生了脑癌,医生告诉他只剩下三个月的生命。他很失落,但很快调整状态规划了自己三个月的人生,三个月里还写了这本书,书里都是他的人生感悟,非常感人。我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读的时候我几乎要流眼泪。这本书里有一句话:‘希望人生最后三个月能成为生命中最绚烂的记忆。既然我的生命轨迹不得不缩短,那么我就要努力让这段轨迹变得更加美丽。’哪怕自己身处癌症,也要活出生命的价值。作者在里面反思了当初他追求事业时,在家庭平衡上所出现的问题,他写了很多,这些感悟对我们非常有用。

  我很喜欢这句话:有人说,时间在流逝。错了!不是时间在流逝,是我们自己在流逝!我们流失了生命,获得了什么?叔本华说: 人生的价值在于体验。人活着,还是要有一点自己的境界。你为之烦恼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最为渴望的明天。

  让时间发光。在追求有意义而又快乐的目标时,我们并不是在消磨时光,而是在让时间发光。一个人,只有在追求自我实现的时候,人才会迸发出持久强大的热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大程度地服务于社会。这种热情不只是外在的表现,它发自内心,来自你对工作的真心欢喜。

  最后我借用乔布斯的一句话结束我今天和大家的分享:‘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我希望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努力改变身边的世界。谢谢大家!”

  掌声雷鸣,学子们以最热烈的方式表达着对邹碧华的敬意。邹碧华站起身,向台下深深鞠了一躬。

 

——《邹碧华传》节选片段

  3.燃灯者




依然充满力量的邹氏语录


  ▲ 将来我判断自己人生成功的标志,是看我帮助过多少人走向幸福。

  ▲ 每次当事人站在审判台前时,他们期待的眼神给我们带来的只有两个字——责任。从我们选择做法官的那一天起,我们就注定要面对当事人的期待;面对着期待,我们就必须承担起这个职业所带给我们的沉重责任。

  ▲ 只有具有正确的法律适用方法,法官的法律适用过程才会清晰。而拥有清晰的审判思路,则是一名法官最起码的道德。没有基本的职业技能,所有的司法价值目标都是空话,或者说,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 法官与律师的相互尊重是良性互动关系的一个起点,律师对法官的尊重程度代表着法治的发达程度,法官对律师的尊重程度,则代表着社会的公正程度。

  ▲ 一个人,只有在追求自我实现的时候,才会迸发出持久强大的热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大程度地服务于社会。这种热情不只是外在的表现,它发自内心,来自你对工作的真心欢喜。

  ▲ 有人说,时间在流逝。错了,不是时间在流逝,是我们自己在流逝。我们流逝了生命,获得了什么?混日子混掉了什么?我们总是认为,当赚到了更多的钱、拥有了大房子、孩子长大了以后,就幸福了。其实,幸福不在未来。如果你今天没有幸福,明天也不会有幸福;如果你当下没有幸福,未来也不会有幸福。幸福就在当下,就在此时此刻。幸福观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态度,是我们的人生态度。

 

  ▲ 当你处于黑暗之中,看到一支蜡烛点亮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感觉到温暖,你会感觉到光明。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成为那一根蜡烛?在照亮别人的时候,照亮我们自己。

 

  一周年祭,我们发现了很多与碧华院长有着同样特质的法律人。

  两周年祭,我们怀念,但不再哀伤,因为独角兽仍然行走在大地上。

  三周年祭,“庭前独角兽”在更大的时空中回响。无私奉献,怎能没有我,点灯的人,怎能没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