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则立(庭前独角兽主编)
转眼,五周年祭。
五年,不长不短。
不长,很多远大的事,五年才算开了个头,十年方得来个回眸。
不短,很多坚持的事,五年渐渐有了脉络,看的出是气象万千。
一种精神的弘扬,是远大的事,
一种人格的传承,是坚持的事。
有一件事,坚持了五年,在这一年,又有了不一样的颜色。
一、肯定回答疑问
原来,所谓纪念,
便是热爱传递热爱的流觞
原来,所谓传承,
便是生命影响生命的续航
这充满感情的排比,来自邹碧华式好法官好干部颁奖现场的一段朗诵,由“上海法院十佳青年”俞硒创作的——《听,那是种子发芽的声音》。
邹碧华去世时,有一首诗,提出了一个问题。
独角兽回到了寓言中,谁来一生驮负巨大的词语,有的人说会放弃,有的人说会继承。
继承还是放弃?五年后,行动做出了解答。
俞硒写:
因为遇见碧华,我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维度;
因为遇见碧华,我的内心有了更多的温度;
因为遇见碧华,我的视野有了更大的高度;
因为遇见碧华,我的人生有了不一样的光亮,
因为遇见碧华,我也愿成为“燃灯者”,
我也愿成为“燃灯者”。
《听,那是种子发芽的声音》
作者:俞硒
朗诵:杨斯空、赵霏、张佳璐、赵琛琛
壹
做法官,
就必须承担得起当事人的期待,
不光要有卓越的价值观,
还要有能力实现司法的价值目标。
——邹碧华
因为遇见碧华
我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维度
办公桌上多了一本有些发黄而带折皱的书
它的名字叫《要件审判九步法》
潜心钻研凝结的智慧
多年审判深耕的精华
向我们编织了审判规律的经纬
给我们播下了专注务实的种子
听,那是种子发芽的声音
我爱上了培训网上的系列课程
知识如星辰
照亮我求知的渴望
我爱上了剑指症结的课题探究
难题如迷宫
磨炼我探索的韧性
我爱上了多方汇聚的学术研讨
思想如火花
点燃我钻研的热忱
“像个法律人一样思考”
已经成为我们孜孜以求的职业方向
贰
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法律方法才会拥有灵魂。——邹碧华
因为遇见碧华
我的内心有了更多的温度
在一次群体性案件的审理时
尝试着用《群众接待场景65例》的方法
成功赢得老百姓的尊重与信任
法治安天下,德道润人心
职业伦理的自觉
司法为民的情怀
给我们播下了人文关怀的种子
听,那是种子发芽的声音
面对年迈的当事人
我都会多说几遍
因为我知道
这样做
他们额头的褶皱会舒展
看到12368平台的留言
我都会及时回复
因为我理解
这样做,他们着急的步伐会踏实
涉及赔偿金额的文书
我都会反复核算
因为我懂得
这样做
他们忐忑的期待会落地
当百姓成为你心中的厚土
你也会成为百姓心中的一汪温泉
叁
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
怎么可能没有争议?
该担当时必须担当。
——邹碧华
因为遇见碧华
我的视野有了更大的高度
在鲜红的国旗下
作为第一批从法官助理遴选的初任法官
我庄严宣誓
改革,如滚石上山
“一点点往前拱”的执着
给我们播下了勇敢担当的种子
听,那是种子发芽的声音
我从院长手中接过四高证书
法官绩效权重考核
奠定人员改革的坚实基础
我在文书签发处郑重署名
院庭长权力清单
完善审判权力的运行机制
我在敲下法槌时踏实自信
职业保障机制
给予法官足够的安全与力量
攻坚克难,无私无畏
栉风沐雨,淬火成钢
肆
将来我判断自己人生成功的标志,
是看我帮助过多少人走向幸福。
——邹碧华
因为遇见碧华
我的人生有了不一样的光亮
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世之仪表
庭前信步,俯首耕耘
静静点灯,行脚匆匆
默默引路,不计回程
布道者的虔诚
源自坚定无悔的使命
燃灯者的光芒
源自内心深处的信仰
或许你没有当面聆听他的教诲
甚至都缘悭一面
那又何妨 江流有声
他的热情,涌动在你我的血脉
他的理想,澎湃着你我的襟怀
他的精神,照耀着你我的方向
原来,所谓纪念
便是热爱传递热爱的流觞
原来,所谓传承
便是生命影响生命的续航
因为遇见碧华
我也愿成为“燃灯者”
我也愿成为“燃灯者”
是知灯者,破愚暗以明斯道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
守人间正道,暖世间温情
履神圣职责,扬法律威严
无数的光芒,激扬的青春
放飞的梦想,华美的乐章
让我们把改革的步伐,
汇入依法治国的伟大征程
让我们把金色的年华,
融入激情燃烧的光辉岁月
是的,你看,邹碧华不是一个人;
五年,邹碧华的故事影响了很多人,还在影响更多人。
五年,我们找到了身边的“邹碧华”,还会涌现更多的“邹碧华”。
曾经播下的“种子”,如今已经发芽,这个诗篇,让大家听到种子发芽的声音。
诗篇与诗篇,隔着五年对望,把疑问句定格为肯定句。
二、一幅群像
从一个人,到很多人,到一群人。
(钢笔画 黄鼎锋)
这几张充满力量的速写,来自颁奖现场的室内交响乐《引路》。
这是一段充满叙事感的原创音乐,作曲家对我说,这是一段开放的音乐,内涵由倾听者赋予。
邹碧华生前,“默默引路,不计回程”,而我们,是引路者的身后人!
这几幅钢笔速写,同样出自一位法官之手。
(钢笔画 黄鼎锋)
黄鼎锋创作了这些画,他说这是《引路》在他心中的场景,从一个人,到很多人,到一群人。
这是我们的心愿,这是我们的行动,这是我们的誓言。
15位“邹碧华式”好法官好干部,有老成持重的中年骨干,也有奋发不息的青年才俊,还有孜孜以求的新一代法院人。
这里有圈粉无数的“欣法官”周欣,
有守护万家灯火的平安英雄吕长缨,
有金融法律的跨界达人符望,
有柔情善断巧化坚冰的史一峰……
还有病魔击不垮,笔耕不曾筹的袁博。
他罹患癌症的五年间,写出三百多篇论文,形成两本专著。他向死而生,活出了自己硬核的人生。
而他们实践着邹碧华的审判理念,沿着邹碧华开辟的道路继续探索,从邹碧华那里汲取着奋勇向前的不竭能量。
什么是新时代法院人?
是以邹碧华为代表的一群人,一大群人,昂扬向上,星月不息。
我们一起,组成一幅特别的群像。
(钢笔画 黄鼎锋)
三、“遇到困难时会想起他”
五年,当我们听过了邹碧华的故事,看过了《邹碧华》的电影,我们在何时还会想起他?
我们做的不是重复邹碧华的故事,而是让邹碧华的精神深深扎在这个群体里。
今年清明祭,我们的纪念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一份“标准”,一份邹碧华式好法官好干部标准。
要有忠诚于党、一心为民的坚定立场和信念;
要有信仰法治、公正司法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要有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昂扬激情和斗志;
要有乐于奉献、清廉正派的职业操守和作风。
这是制度。
7月,最高法院“牢记人民法官初心使命,深入学习弘扬邹碧华精神”座谈会在上海高院举行。
陈昶屹、周欣、黄志丽、陈海仪等来自全国法院的先进典型代表齐聚上海。
座谈会上,有人说,
《法院的可视化管理》令他受益匪浅,近距离感受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专家型法官和法院管理者。
这是理念。
有人说,“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这是邹碧华的坚守,也是我们的坚守。
这是信念。
五年了,我们找到很多认识邹碧华的人,拍摄了纪念视频。
导演问,五年过去了,你还会想起邹院长吗?
什么时候会想起他?
得到的答案意外的一致:
遇到困难时会想起他。
如果是邹碧华,他会怎么做?
是啊,他会怎么做?
他一定不会退缩,一定会找到答案,一定会坚定解决。
五年过去了,最深刻的,依然是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个背影,伟岸坚毅。
黑暗中背影朦胧
一回身清晰笑容
点心灯千百朵百转千回走过
一点一点闪亮希望无穷
幸福一辈子守岁月依然有梦
梦想甘愿埋头爱越明亮越恒久
永恒路上,怎能没有我
点灯的人,怎能没有我
感恩,我们的生命里,有过邹碧华。
不忘,我们的未来路,都是邹碧华。
当《点灯的人》歌声响起,电影邹碧华的表演者佟瑞欣深情献唱,我们又一次走进邹碧华的世界。
(佟瑞欣演唱《点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