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上一页
邹碧华: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

 

1999年,年轻的上海法官顾全参加一场涉外商事审判培训。

 

 

学校深夜10点钟熄灯,顾全顺势睡下,约莫凌晨一两点钟醒来时,他发现室友邹碧华竟然还坐在书桌前埋头工作。

 

 

 

“你是在写明天的发言稿吗?”

 

 

 

“不是,我在把中国的涉外商事判例翻译成英文。”

 

 

 

二十二年过去,已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的顾全回忆起邹碧华,与之初识的这一幕最先从记忆里跳了出来。在当时的顾全眼里,判决书英译中比较常见,中译英则极少有人尝试。“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从顾全认识邹碧华的第一天起,他就是这样的人了。

 

 

1967年,邹碧华出生于江西奉新。1988年参加工作,他从一名普通的书记员做起,成长为一名高级法官、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在司法体制改革中,他引入信息化前沿性技术和项目化管理理念,为上海司法改革试点乃至全国司法体制改革作出贡献。20141210日邹碧华因公殉职,终年47岁。

 

 

邹碧华去世后,被先后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全国模范法官”等荣誉称号。

 

 

 

邹碧华人生最后的一段时日,经常在上海高院司法改革办公室逗留,彼时上海作为全国司法改革首批试点城市,多项具有创新性与前瞻性的制度正是从这个房间诞生。

 

 

为实现法官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包括邹碧华、顾全在内的来自全市法院系统的5名司改办成员,夜以继日研究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和员额配置方案、“新老衔接”择优入额遴选办法等,需要对全市三级法院、各审判条线、法官的办案工作量以及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测算。邹碧华开创性提出,要以信息化方式和权重系数来衡量法官业绩工作量,为此他们几乎将上海法院系统十多年案件卷宗翻遍,测算百余种模型、300多个案由的权重系数,逐个确定最优方案,再由高院信息管理处开发应用系统。顾全说:“那是一件非常消耗心力脑力的工作,没有任何参照物,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走捷径。”因为邹碧华坚持将司法体制改革做深做实,“把最难的先做了,方便后来人”。

 

 

20141210日上午,顾全收到的邹碧华最后一条信息还在询问现有全市法官中军转干部人数和年龄结构,“最终的遴选考核办法作为全国样板,必须经得起全方位的检验,他需要反复比较权衡不同方案,尽可能兼顾现状、历史和未来”。

 

 

2019年,在市财政局的协助下,上海高院信息管理处仅用15天时间,便通过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公共支付平台实现了诉讼费网上缴纳。信息管理处副处长陆诚很激动,诉讼费网上缴纳是邹碧华生前常常念叨着要做的事,“庭前独角兽”走了,他的遗志正在慢慢变成现实。“是邹院长教会了我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敢于改变。每当我有点松懈或是有点小成绩,我都会想起邹院长的谆谆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