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上一页
《邹碧华传》书摘4 高法班

书摘4 高法班

 

1992118日,邹碧华和唐海琳在市政协的机关食堂里办了一个简单的结婚仪式,邹连德和许贻菊从江西赶来。当看到儿子举杯接受亲朋好友的祝福时,许贻菊笑得合不拢嘴。

214日,邹碧华来到江苏南京。

这次考试,考区所在的法院进行了精心安排。江苏高院政治部专门为提前到达南京的考生安排了住宿和饮食。考试当天,在能够容纳上百人的多功能厅内,江苏高院政治部主任亲自挂帅,带领十多个监考法官在考场监督。

邹碧华信步走进考场,有很多考生在埋头背单词。他笑着和一个正在低头看书的考生搭讪:“你哪儿的?”

“江苏南通的,你呢?”对方抬起头。

“上海高院的,我叫邹碧华。”

“我叫葛锦标。你不看书?挺潇洒啊!”

“哈哈!”邹碧华笑了,他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

218日,考完试的邹碧华返回上海,他总体感觉不错,但因为对全国各地的情况不了解,邹碧华的心里有些七上八下。

半个月后,他忍不住悄悄给最高法院的同学打了个长途电话。同学在电话里告诉他:“成绩刚出来,你的成绩很好,肯定能录取!”

邹碧华赶紧回家将喜讯告诉唐海琳:“想想这次考试也真不容易,又是筹办婚事又是过年,实际上只有过年后的十来天时间复习,基本上是吃老本。”邹碧华和妻子“得瑟”起来。

“还是耐心等几天,拿到通知才心定。”唐海琳提醒他。邹碧华调皮地做了个鬼脸,他的心已经飞向了高法班。

高法班开学了,葛锦标拿着行李来到了北大最南侧的37号楼,这是他第一次到北京。

葛锦标长得不高,皮肤黑黑的,说话声音不响,属于“内涵”型。1988年,他从苏州大学毕业,进入江苏省南通市中院工作,被分配到民庭,主要做内勤工作。

“来,这里就是你的宿舍!”楼建波接过了葛锦标手里的行李。

楼建波是邹碧华的本科同学,本科毕业后他直接在北大读了研究生,然后留校做了老师。说来也巧,葛锦标来京读书之前,他所在法院的一位副院长正巧是楼建波的研究生同学,于是这位副院长热情地嘱托楼建波接一下葛锦标,好歹在北大也有个熟人。

这边葛锦标在安顿住宿,那里邹碧华已经早早安妥一切,忙不迟迭地“串门”去了。

“洪堂,洪堂!”邹碧华兴奋地直冲李洪堂的宿舍,当年读本科时嬉笑打闹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如今他邹碧华又回来了!

“你来啦!”李洪堂一下子从床上跃起,开心地拍着邹碧华的肩。

“是啊!来上高法班了,顺便看看你这研究生读得怎么样!”邹碧华笑着。

“来,我给你介绍,这是智勇,他本科也是咱们北大毕业的。”李洪堂转过身,向邹碧华介绍室友。

“噢,你好,你好!”一听说都是北大的,邹碧华笑着向对方伸出手。

“你好!”张智勇站起身,握了握邹碧华的手,“早就听洪堂讲起你了,说你运动健将,啥都好,跳高跳远羽毛球……”

李洪堂一听“羽毛球”,赶紧想捂住张智勇的嘴。

“好啊,你还说羽毛球!” 邹碧华夸张地眉毛一扬,两眼一瞪看着李洪堂,“那年决赛你做裁判,你自己说判得公不公平!”

“那不是风力帮了柴杰嘛,你当体育委员老拿冠军不行,要避嫌——”李洪堂把“嫌”字的音拖得老长,邹碧华大笑起来,狠狠地捶了一下他。

张智勇被眼前的哥俩儿感染了,他忍不住问邹碧华:“你是法院的吗?”

“是啊,我在上海高院工作。”

“我怎么感觉你不像啊!”张智勇脱口而出,李洪堂顿时笑弯了腰。

串好了门,邹碧华乐呵呵地往自己宿舍走去,正巧撞见楼建波和葛锦标。

“建波!”邹碧华喊了一声。

“哎,碧华!”楼建波笑着招手,然后指着高高瘦瘦的邹碧华向葛锦标介绍,“这是邹碧华,我的本科同学,也是你们高法班的班长。”

这人的脸怎么那么熟?葛锦标一下子愣住了。

“你,不就是上次在考场上看书的……”邹碧华也突然想了起来。

“对啊,怎么那么巧!”葛锦标乐了。

“嘿嘿!”邹碧华咧嘴笑了。

轻松、愉快、新鲜又充满好奇,高法班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

全班一共44人,邹碧华是班长,因为只有他在北大读过本科。每天,同学们拉着他问这问那,他这个班长很快成了大家在北京的“学习和生活向导”。

“碧华,这事儿应该去北大哪里办啊?”

“哪个食堂的菜好吃又便宜?”

“我想找老师协调一个事儿,你能帮我先问问吗?”

“北大外面有什么好玩儿的呀?”

“碧华,有看电影的地方不?”

邹碧华俨然成了班里的“老大”,应接不暇地指导来自全国各地法院的兄弟姐妹们,这些曾经在法院里埋头苦干的法官、书记员们再次回到了学生时代,心情分外轻松。

每天上午四节课,全班同学聚精会神地坐在教室里,听着英语老师熟练的美式发音,精读、泛读、听力、写作,全部的课程围绕英语展开。高法班是最高法院与北大、人大的合作项目,它的课程既契合今后的研究生考试,又综合考虑了法院今后对外司法文化交流活动的需要。

邹碧华的英语很出彩,他常常发表一些别出心裁的见解:“《毕业生》里的那首歌曲《Scarborough Fair》实际上是一首反战歌曲,它的标题可以谐音读成‘Scar borrowed fair’,就是‘伤疤借走了和平’,其实就是战争给人类带来伤痛的意思!”

“你真牛呀!”有人对邹碧华佩服得五体投地,邹碧华嘿嘿一笑,他想起了自己大学本科一年级英语考试时排名倒数的情形。

上午的课程结束,下午的生活就丰富多彩了。除了看书、复习,很多人都去广场上打排球,高法班里有五个来自东北、天津的女生,人长得高,打球也有“女排”精神。

“走,打排球去!”一次,邹碧华拉上葛锦标。

垫球、击球、提肩、压腕……操场上,男女生们一起混打,好不热闹。

邹碧华时而助跑上网,时而反手扣杀,他灵活的战术加上队员的拼搏精神,打得对面的葛锦标一队落花流水。葛锦标站在后排不停地防守,在一片狂轰滥炸中跑得满头大汗。

“你这国家三级运动员真是厉害!”比赛结束时,葛锦标气喘吁吁地对着邹碧华直摇头。

世界上的友情有时就是来得这么快。相较于邹碧华的“张扬”,葛锦标非常“含蓄”,但两人在一起却非常融洽。葛锦标很欣赏邹碧华的热情与豪爽,邹碧华也对葛锦标的法学钻研钦佩不已,只要一说到法律,两人的相似点就不断地冒出来。

葛锦标刚进法院时,因为家住得远,单身的他索性晚上一直住在庭里,利用整整两年的时间,把南通中院所有的判决书、调解书、信息、情况简报认认真真看了个遍儿,就连会议资料他也津津有味地读了。

“你也这样啊!”邹碧华想起了自己当初向张佳文要文书看的一幕,这世上还真有这么相似的人。

“是啊,其实搞调研不用弄别的,法院最大的优势就在法律文书。”葛锦标说。

葛锦标这样说是有道理的。1991年,全国人大颁布了《民事诉讼法》,江苏省法院系统立即准备开展业务培训。葛锦标所在的民庭有30多人,除庭长外,只有葛锦标是大学生,庭长将编写民诉法教材的重任交给了才进法院三年的他,幸好有了整整两年的“法院夜读”,作为书记员的葛锦标写出了一本厚厚的辅导教材,令人刮目相看。

“如果没有在庭里看那些法律文书,是不可能有这些积累的。”葛锦标坦言。

“可不是嘛!”邹碧华使劲儿拍了拍葛锦标的肩,“你是我们班上唯一一个已经出过书的人哪!”葛锦标不好意思地笑了。

“走,庆贺一下!”邹碧华忽地站起身。

葛锦标知道,邹碧华要召集“小聚”了。所谓“小聚”,就是邹碧华叫上几个同学去食堂和小卖部买来凉菜、花生米和啤酒,然后拉上一大帮同学,嘻嘻哈哈地挤满宿舍一起喝酒一起说笑。每次喝酒,那一大瓶一大瓶的啤酒便象男子汉般站在宿舍桌子上,当然,这种“小聚”多半是邹碧华买单。

“来,为标哥干杯!为法律干杯!”邹碧华扯着嗓子喊。

“干杯!!”一圈人群情激昂。

“你就是个鬼,太机灵了!”葛锦标忍不住对邹碧华说,邹碧华大笑。

热心、大方、调皮、开朗,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精力充沛又能言善辩,这是全班同学对邹碧华的一致评价,而邹碧华最令人佩服的则是——看书。

“哎,你看书怎么那么快,一晚上两本?”张智勇好奇地问邹碧华。

我看到一本好的法律书时会一口气把它读完,有时候我也会把十几本法律书放在一起研读,直到把我想要了解的问题搞清楚。” 邹碧华拿着书边翻边说:“有时候看书并不需要一字一字看,先看一下开头和结尾,中间大致翻一翻,过一遍。那些我不了解的领域,比如推导公式,我有时候看不懂,就看它结果。如果这个结果经得起推敲,我就会使用,如果有所置疑,我就再去进一步思考。”

“恩,有道理!”张智勇叹服。

不过,邹碧华也有令人“头疼”的地方,他常常喜欢与人辩论,而且又特别善辩,法律的、贸易的、政治的……只要一辩论,邹碧华就语速加快气势压人,不辩倒对方绝不罢休。

“我说,你觉得自己刚才讲得对吗?”有一次,葛锦标听出邹碧华的观点有些“瑕疵”。

“嘿嘿,我知道自己错了,但既然辩了,就要和对方辩到底!”邹碧华孩子气般地笑着,葛锦标摇头叹笑。

看书、读英语、打球、听讲座……高法班的生活节奏就像一曲舒缓的小提琴,在邹碧华、葛锦标这些年轻法律人的身上不声不响留下了欢乐的烙印。

转眼到了下半年,课程开始有了变化。除了英语课之外,北大还专门针对翌年举行的研究生考试安排法学院老师来上专业课,很多人也开始考虑起考研的事情来。

“碧华,你帮我去问问某老师吧,我想提前跟他沟通沟通。”有人拜托邹碧华。

“好,我帮你去问。”邹碧华一口答应。

“哎,那你准备报哪个专业?”那人又问,邹碧华笑了笑。

班里的同学大都准备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除了几个女生由于家人不同意而被迫放弃考试。

“我要考吗?”邹碧华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他决定先回上海一趟,看看单位里怎么说。

邹碧华没想到,他考研的想法竟然在庭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已经脱产读了一年高法班,还想读研究生,不安心工作嘛!”有人在背后悄悄议论。

“这种大学生,就是把法院当跳板,考出去了就不回来了。”有人一板一眼地分析。

邹碧华感到了一丝陌生。这是怎么了?自己只是很简单的想去读书深造一下,怎么在别人眼里就成了一种居心叵测的“算计”了?!

还去报考吗?邹碧华开始在心里纠结。去报考,有人会说闲话,单位也未必会同意。不报,以后就再难有机会了。

他突然想到了李国光。——也许李院长能理解?

“李院长!” 邹碧华再次走进了李国光的办公室。

“嗯。”李国光用手指了指面前的椅子,示意邹碧华坐下。

“我……想到母校读研究生,我能不能报名?院里能不能让我带薪去读?”邹碧华坐下来想了想,鼓足勇气地问。

李国光微微笑了笑:“读研究生是我们过去几十年梦寐以求都得不到的东西。以前读研究生不是考的,是老师指定的,你现在要去北大读研究生,我支持你。”

邹碧华没想到分管院长竟然这么爽快地同意他去考研究生,顿时喜出望外:“谢谢,谢谢李院长!”

“但是否带薪要组织上定,你现在好好工作。”李国光顿了顿,然后接着说,“不过你要记得,考研究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法院工作,为将来能做一个有成就的法官做铺垫,而不是为了你自己个人找出路。”

“嗯,我知道!”邹碧华用力点了点头。

“你按照程序来,先由庭里签署意见,然后报到我这里,带薪不带薪你可以提出要求,但你不要过多考虑。”李国光最后说。

走出院长办公室的一刹那,邹碧华的心情一片阳光,他深深感激这位北大的师兄、令人尊敬的长者对他求学之情的理解,一股从来没有过的力量从内心升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