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和法治人才培养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民法院法学理论研究意见》,认真落实《上海法院全面深化新时代院校合作 承担法治人才培养共同责任的落实方案》,以高质量研究促进高质量司法,近日,《数字经济司法实务研究》课程开课第一讲暨“思享嘉讲堂”揭牌活动在上海政法学院举行。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嘉定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顾全,上海政法学院副校长郑少华出席活动并致辞,嘉定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杨鹰飞,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研究生处、上海司法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上海法院数字经济司法研究及实践(嘉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审判人才,《数字经济司法实务研究》课程授课代等参加活动,活动由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副院长石俭平主持。
活动中,郑少华、顾全共同为“思享嘉讲堂”揭牌。
“思享嘉讲堂”是嘉定区人民法院走进高校的全新品牌,也是持续推动“教育+理论+司法”有机融合的又一媒介。通过打造数字经济司法实务等面向高等院校的特色精品课程,精准聚焦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社会现象反映的热点问题,结合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持续赋能优化课程设置、师资配置、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各环节攻坚落实、深度衔接,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思享嘉讲堂”首次推出的《数字经济司法实务研究》课程是全国高校首次开设的数字经济司法实务课程,依托上海法院数字经济司法研究及实践(嘉定)基地“理论+产业+司法”智库联合体,不仅有嘉定区人民法院在数字经济领域的专业审判人才,还集聚了头部互联网平台企业、互联网转型生态企业的基地实务专家。
课程的设置按照基地的数字经济案件分类研究体系,分成第一类“涉个人信息及关联人格权益保护纠纷”,第二类“涉数据形态财产权益及市场竞争秩序保护纠纷”,第三类“涉平台经营者法定义务及相关主体权益保护纠纷”,第四类“涉信息网络犯罪及网络灰黑产业链防治的刑事案件”四个方向,贯通融合刑民商多个重点领域,囊括了实务经验分享、判决说理阅读、近距离执业体验等多维度,并结合基地发布的三批典型案例等展开授课,着力打造审研学“一站式”生动课堂。
活动中,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处副处长卫磊、国际法学院特聘院长徐国建为出席活动的授课法官颁发聘书。
嘉定区人民法院正在着手为主题课程编撰《数字经济前沿问题及司法实务研究》《涉数字经济案件类型化研究与司法实证》等专用教材,以促进法学生“数字化”思维转型,培养“穿透性”的研究视角和体系化的思考方式,着重法治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
顾全紧扣数字经济分类研究体系,围绕“涉数字经济纠纷法律适用问题类型化研究”主题,从“客体特征及权利性质甄别”等七个方面,为全校200余名研究生、本科生讲授《数字经济司法实务研究》课程第一讲。部分区人大代表参与旁听。
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研究生陈灵羽表示,作为一名数据法研究方向的学生,非常有幸聆听法官讲授的《涉数字经济纠纷法律适用问题类型化研究》课程。当前,涉数字纠纷日益多样且复杂化。经过法官详细地分析与阐释后,对数据法相关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有了新的认知,如私密信息与敏感个人信息重合时的法律适用方法以及强制许可制度在法律适用中的学理观点辨析等。
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石俭平表示,“数据不是一切,但一切都在变成数据”。当代的大学生对于数字、平台经济有着最为直接的接触,而如何从司法审判的视角解读数字经济纠纷,这样的讲座主题对于法学院的学子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主讲人结合多年的司法审判经验和研究心得,对涉数字经济纠纷的类型和法律适用进行了梳理和重点解读,从相关概念的剖析到所涉法律规定的分析,抽丝剥茧,高屋建瓴,在讲解的过程中总结、贯穿了最新的典型案例,极大激发了法学院学生对数字时代法治前沿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与热情。
嘉定区人大代表、基地实务专家 、携程集团高级副总裁、携程金融首席执行官冯雁表示,嘉定区人民法院紧紧围绕人才强国战略,自觉负担起共育法治人才的责任,依托全国首家基地优势,推出“思享嘉讲堂”特色品牌,与上海政法学院合作建立数字经济司法实务课程体系,进一步扩大了共融共育范围,积极拓展多类型、全方位的合作形式,打通了学院与法院“双开门”长效绿色通道,形成“以点带面”推进司法实务课程进高校的有效经验成果。
“思享嘉讲堂”通过全国高校首门《数字经济司法实务研究》课程媒介,从专业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不断完善以教促研、以研促学,形成了具有区域院校特色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制度,这既是加强新时代人民法院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的沟通融合的有力举措,也为进一步打造具有数字时代特色的院校合作新品牌和智库建设新样本。
今后,嘉定区人民法院还将持续深挖全国首家基地资源优势,坚持科学育人、实践为先的理念,打磨特色司法实务精品课程,打造院校合作文化品牌,期待形成智慧共享、资源共联、优势互补的法治人才合作共育经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