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单炒信”帮助他人虚假宣传,将他人注册商标设为关键词为自身引流,使用电影原创元素“蹭热度”攒人气……这些行为在享受科技福利和流量红利的同时,侵犯了哪些权益?人民法院又如何做好市场竞争和商业推广中的权利保护和法益平衡?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平台经济的蓬勃兴起,流量经济作为用户注意力聚合、网络平台交互及商业价值转化实现经济效益的新型经济形态,正在重塑市场竞争格局和商业模式。与此同时,涉流量经济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稳步增长,司法审判面临法益保护扩张化、技术事实复杂化、裁判标准精细化等新特点、新挑战。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决策部署,切实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数字中国建设大局,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作用,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近日,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嘉定区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流量经济知识产权案件司法审判白皮书暨典型案例。
本场新闻发布会是“促公正 作表率——深入推进上海法院工作现代化”系列发布会第10场。
会上,嘉定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陆文嘉通报2022年7月至2025年2月(2022年调整管辖以来)嘉定区人民法院涉流量经济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情况,民事审判庭庭长肖美华介绍《流量经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新闻发言人杨鹰飞主持新闻发布会。
涉流量经济知识产权案件审判情况
白皮书指出,2022年7月至2025年2月,嘉定区人民法院共受理涉流量经济知识产权案件355件,审结298件,调撤率71.14%。流量经济案件在整体知识产权案件中占比约十分之一,案件数量呈稳步增长态势。
从诉讼标的额来看,2022年7月至2025年2月,涉流量经济知识产权案件诉讼标的额合计超过1.5亿元,案均诉讼标的额43万元,个案诉讼标的额最高为3020万元。诉讼标的额10万元以下的案件占比超60%,普遍为针对同质化侵权行为的批量维权案件。大标的案件主要集中于知名企业和品牌,所涉权利客体具有较高商业价值。
从案由来看,在嘉定区人民法院受理的涉流量经济知识产权案件中,商标权案件212件,占收案量近六成,其余为著作权、涉不正当竞争案件(含复合案由)。因涉流量经济知识产权案件侵权形式多样且复杂,复合案由案件占总体收案量近三成。
从涉诉主体来看,流量经济行业普遍依托于平台,涉及多个环节和多方主体协同运作。涉流量经济知识产权案件中,软件下载平台案件30件、自媒体平台案件30件、购物平台案件173件,搜索平台案件122件。
从被诉侵权行为来看,流量经济知识产权案件的侵权业态多元。嘉定区人民法院受理的涉流量经济知识产权案件主要划分为在搜索平台设置关键词竞价排名案件,在购物平台设置关键词引流案件,攀附知名人物形象、元素案件,游戏“换皮”案件,“刷单炒信”案件,擅自抓取数据案件,利用技术漏洞上屏案件7种类型。
白皮书分析,涉流量经济知识产权案件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关键词竞价排名案件日益增多。随着AI大模型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平台不断升级搜索引擎算法以提高搜索体验。部分经营者将搜索引擎竞价排名作为营销手段,利用竞争对手的商业标识为关键词,获取更高曝光。嘉定区人民法院受理的关键词竞价排名案件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涉及商品零售、餐饮、游戏服务等各细分行业。
二是流量攀附手段日渐隐蔽。一方面,平台持续强化审核机制,经营者采取更为低调、隐蔽的方式;另一方面,技术进步推动传统侵权手段,如强制跳转、抄袭爆款内容、制造虚假热点话题等被更新迭代,利用算法漏洞,精准、巧妙嵌入关键词,从而规避监管并获取流量。
三是新技术结合更加紧密。部分侵权者通过技术手段大规模抓取他人网站的商业数据,并设置会员付费可见模式。有的侵权者通过干扰搜索引擎算法,改变搜索结果的排序,影响了正常页面排序结果,扰乱了市场秩序。
四是侵权方式愈加多元。其形态包括“流量造假”“傍名牌引流”和游戏“换皮”等。例如,通过虚假交易和刷单好评提升店铺排名,污染交易数据,误导消费者判断。又如,通过模仿爆款游戏,快速吸引用户流量,实现商业转化。
建立工作机制 创新司法治理模式
白皮书总结回顾了2022年7月以来,嘉定区人民法院在涉流量经济知识产权案件审理过程中,立足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定位,紧扣案件技术性、批量化等特点,完善专业审判团队建设,创新司法治理模式,建立涉流量经济知识产权案件工作机制的相关实践。
一是坚持繁简分流、类型化案件统一处理;
二是协同网络治理,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三是深化巡回审判,开展企业宣导;
四是依托数字经济基地,加强理论研究与实务对接。
发布风险防控指引 规范引导市场秩序
流量已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和商业价值承载体。为有效防控知识产权风险,优化平台生态,推动流量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在人民法院审判实践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与治理经验,白皮书提出以下风险防控指引。
一是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二是落实平台主体审查监管责任;
三是完善企业内部审查机制;
四是畅通公众监督与用户共治渠道;
五是聚焦内容实质创新。
通报6起案例 发挥典型示范效应
会上,嘉定区人民法院发布了《流量经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通过总结近期审结的6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为流量经济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参考和引导。
代表点评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炜
在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嘉定区人民法院发布审判白皮书及典型案例,生动体现了司法主动回应数字经济治理需求的担当。长期以来,嘉定区人民法院紧密结合流量经济知识产权案件特点,创新司法治理模式,以裁判规则明晰平台责任边界,以类型化审判破解技术隐蔽性难题,以巡回审判推动行业合规共识,将知识产权保护嵌入流量经济生态链,为数字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希望嘉定区人民法院继续加大流量经济保护力度,推动流量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切实护航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动车段上海南动车运用所随车机械师陈东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嘉定区人民法院发布流量经济审判白皮书和典型案例,系统梳理涉流量经济纠纷的司法实践特征与裁判规则,深入剖析新型技术场景下的侵权样态与治理难点,为数字经济法治建设注入司法智慧。近年来,嘉定区人民法院紧扣国家战略,通过“专业化审判团队+类型化指引”“多元协同治理”等创新机制,精准破解数据抓取、攀附热度、虚假流量交易等前沿问题,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助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期待嘉定区人民法院进一步发挥数字经济司法实践基地的示范效应,为数字经济全球治理贡献更多的嘉定经验和智慧。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流量经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2022年7月—2025年2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