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发布
恢复性司法、“碳”路先锋、新书发布……上铁法院交出生态司法保护五年硬核答卷
[2025-06-26]

微信图片_20250626103152_副本.jpg

6月4日,在“6·5”世界环境日即将到来之际,上海铁路运输法院(以下简称上铁法院)召开生态环境资源专业化审判五周年新闻发布会,通报该院自2020年1月至2024年12月环境资源案件审判情况,并发布《生态环境资源案件审理指引》。本场发布会是上海法院“促公正 做表率——深入推进上海法院工作现代化”系列发布会第12场。

上铁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肖伟琦,上铁法院审判监督庭(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庭长、环资审判团队负责人周华出席发布会,上铁法院党组成员、综合办公室主任陈玲主持发布会。

肖伟琦介绍了2020年1月至2024年12月上铁法院环资审判主要情况。自2020年1月1日起,上铁法院集中管辖除青浦、金山、崇明三区以外的全市其他13个区应由基层法院审理的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及根据级别管辖规定审理的上海海警机关办理的涉及海洋、通海可航水域破坏环境资源的刑事案件。五年来,上铁法院坚持执法办案第一要务,依法审理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切实推进“全地域全方位全流程”司法保护,共受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830件。 

白皮书显示,从历年收案情况看,受理的环资案件数量总体呈下降态势,其中环资刑事案件收案明显减少,主要原因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后,加强对涉长江犯罪的打击力度,环境司法保护效能逐渐显现。民事案件收案自2023年开始增长迅速,主要源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司法确认案件数量上升。行政案件历年收结基本持平。

从案件数量和类型来看,2020年以来,共受理环境资源刑事案件635件,1270名被告人(单位)被依法判处刑罚。其中,案件类型主要集中在非法捕捞水产品、非法采矿、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资源类犯罪,案件占比95%;污染环境案件仅占5%。

受理环境资源民事案件62件,其中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司法确认案件34件、噪声污染责任纠纷17件、其他类型案件11件。34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司法确认案件中,赔偿义务人共计缴纳损害赔偿金200余万元,实际开展增殖放流、补种树木、公益宣传等生态修复工作。

受理环境资源行政案件133件,主要为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案件协调化解率54.2%,共对6件案件作出撤销、确认违法判决。

受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134件。其中,受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129件,判决责任人赔偿生态环境修复资金2400余万元。支持检察机关发挥法律监督作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受理行政公益诉讼5件。

五年来,上铁法院不断深化改革,持续完善环境资源案件专业化审判机制落地落实,全面加强环资审判专业化建设。

01培育锻造专业化审判队伍

组建由刑事、民事、行政审判业务骨干组成的环境资源案件专业化审判团队。2022年,环资审判团队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先进集体;2024年,团队1名法官被评为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成绩突出个人。

02建设特色司法保护基地及巡回审判点

根据管辖各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和司法保护实际需求,上铁法院已在宝山区吴淞工业园、虹口区上海碳秘馆,普陀区环城生态公园带、徐汇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等地陆续成立司法实践基地和环资案件巡回审判点。

03不断充实环资审判专家智库力量

建设由生态保护领域专业研究学者和鉴定机构负责人组成的环境资源保护专家咨询库,选任4名不同环境技术领域的专家陪审员,聘请5名生态技术调查官,借助“外脑”“智库”对环资审判给予专业支持。

04以数字化赋能环资审判高质量发展

积极推进环资审判领域的数字法院建设,强化数字改革赋能,研发环资司法数据分析系统,为环资审判提供类案查询、数据分析等服务,助力环境资源审判提质增效。积极参与场景应用建设工作,推广“危害涉水生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件适法统一”等应用场景。

五年来,上铁法院主动融入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强执法司法有效衔接,增进法院之间沟通交流,全面深化院校合作机制,主动接受代表委员监督,促进各方形成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法治合力。同时,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对环资审判的支撑作用,培育产出精品调研成果,形成9项课题成果和论文,20余件案件分别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最高人民法院、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环资典型案例。

发布会还对上铁法院发布的新书《生态环境资源案件审理指引》做了简要介绍。上铁法院从近五年审结的800余件生态环镜资源案件中,选取40余件具有规则引领性的生效案例汇编成审理指引。

《生态环境资源案件审理指引》共七章,分别是“服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服务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服务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提升”“助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服务保障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探索生态环境资源案件专业化审判”“深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涵盖了环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类型,强化公益诉讼,裁判规则指引导向作用明显。

接下来,上铁法院将以更加紧迫、更有责任、更加精细的作风,充分发挥环资审判职能作用,提升环境资源审判能力和水平,不断筑牢生态司法屏障,彰显司法担当。

代表点评

殷峻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轨道交通路网运营调度指挥中心党委书记、总经理

在“6·5”世界环境日即将来临之际,上铁法院发布这份审判白皮书,充分展现了司法护航生态文明建设的担当作为。白皮书系统展现了环境资源审判中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在严厉惩治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保障当事人环境资源民事权益、依法监督和支持行政机关履职、推动环境修复与权益保障等方面彰显司法智慧。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法院主动融入长三角生态一体化格局,以数字赋能打造环资审判“智慧大脑”,不仅为美丽上海建设提供法治保障,也为全国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期待上铁法院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深化跨区域协作,探索生态保护长效机制,用更多典型案例、更深入的理论研究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强劲的司法动能。

张宁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百事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工会主席

上铁法院此次发布白皮书,主动向社会公开亮成果、明方向,是深化司法公开、自觉接受监督的重要实践,亦是司法机关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动融入国家绿色发展大局的生动体现,展现了以最严密法治守护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坚定决心。白皮书系统呈现了上铁法院在环境资源审判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前沿探索,其创新的审判理念、专业化机制及府院协同模式为全国法院环境司法专业化、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期待上铁法院继续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关闭页面
您是第977024214位访客
版权所有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copyright© 2006-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9049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