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发布
依法监督支持、创新协同机制、优化仲裁环境 这场发布会聚焦司法助力加快上海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
[2025-07-09]

 

 

WechatIMG158.jpg

 

如何发挥司法支持和监督仲裁的职能作用,助力加快上海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7月8日上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举行发布会,通报2020-2024年上海法院仲裁司法审查情况,并发布十个典型案例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曹洁,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海事及海商审判庭庭长金晓峰,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庭长何云出席发布会。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法治宣传处(新闻中心)处长、新闻发言人张海鹃主持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是“促公正 作表率——深入推进上海法院工作现代化”系列发布会第15场。

据悉,近五年,上海法院共受理仲裁司法审查案件2616件,受理申请仲裁保全案件6933件,案件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仲裁司法审查类案件从2020年的453件上升到2024年的634件,增幅明显小于仲裁案件,反映了上海仲裁具有较高的质量保证和经营主体接受度;仲裁保全类案件从2020年的834件上升到2024年的2337件,反映了上海法院对仲裁活动的支持力度。

近五年来,上海法院受理的仲裁司法审查案件中,申请撤销仲裁裁决和申请确认仲裁协议效力分别是1448件、占比55.35%和791件、占比30.24%。受大标的个案影响,涉案总标的金额上下起伏较大,最高年份标的总额达36.7亿元,最低年份2.8亿元。司法审查结果呈现“两高两低”特点,即确认仲裁协议有效率高(达93.5%)、承认(认可)和执行境外仲裁裁决率高(达97.92%),撤销仲裁裁决率低(占0.14%)、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率低(占4.92%)。2024年,两起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仲裁司法审查十大典型案例。三起准确适用《纽约公约》的案例被收录进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的法规判例法系统。

仲裁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司法的支持与赋能。曹洁介绍,近年来,上海法院在依法办理仲裁司法审查案件的同时,稳步推进支持上海仲裁创新和国际化发展的各项工作举措。

例如,上海法院优化仲裁司法审查案件管辖机制,出台调整关于仲裁司法审查案件集中管辖的相关规定,将普通仲裁司法审查案件统一由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审理,实现了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审判。创新有利于仲裁提质增效的支持机制,率先建立了仲裁财产保全在线办理机制,2023年出台全国首个关于开具调查令协助仲裁调查取证的试行办法,推动矛盾纠纷解决。赋能诉讼与仲裁相衔接的商事纠纷多元解决机制,上线“上海法院国际商事一站式解纷平台”,开通与仲裁机构之间的案件查询、材料传输、在线申请等功能,成为上海特色“诉仲协同”模式的重要实践范式。深化落实港澳仲裁司法协助安排,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同港澳特区政府达成的“安排”,有效保障港澳仲裁裁决的内地“流通”等。

为对接国际通行规则、保障《上海市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关于临时仲裁创新探索的落地实施,2024年6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涉“三特定”临时仲裁司法案件集中管辖的规定,明确除金融纠纷的临时仲裁司法审查由上海金融法院管辖外,其他临时仲裁司法审查由上海海事法院集中管辖,保证新类型仲裁司法案件办理的程序规范和适法统一。

发布会上,金晓峰通报了十个典型案例情况。其中案例七,上海海事法院审结的某国际贸易公司与某货运代理公司申请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案,对临时仲裁中涉外因素判断、临时仲裁员选定等问题的认定规则进行阐释。该案是全国首例确认临时仲裁协议效力案,为临时仲裁更广泛地落地提供了稳定的司法预期。

当前,上海正在加快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在此背景下,如何落实好仲裁司法审查案件集中管辖、依法正确审理好仲裁司法审查案件?何云介绍,该庭自成立伊始就组建了专门的仲裁司法审查团队,加强专业化审判建设、加大机制改革探索力度。

例如,法庭深化创新司法协助机制。加大支持仲裁保全力度,今年上半年共准予保全46件,准予保全率为100%,保全金额超过30亿元;积极协助仲裁机构调查取证,今年5月,首次以调查令形式支持仲裁机构提交的一项以仲裁庭临时措施为依据的调查取证申请,实现了仲裁司法保障措施与国际仲裁通行做法有效衔接,该案入选本次发布的十个典型案例。同时,法庭注重发挥数字改革赋能优势。今年以来,新收案件电子送达覆盖率达到100%,在线庭审适用率达77.9%,促推仲裁司法审查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下降至38天。

上海市人大代表翟惟清,上海市政协委员陈贵,上海市司法局、上海仲裁协会及部分仲裁机构代表,媒体记者代表等参加发布会。

(备注:2023 年,上海市人大制定《上海市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明确规定“探索在具有涉外因素的商事、海事领域,可以约定在上海、按照特定仲裁规则、由特定人员进行临时仲裁”,即“三特定”临时仲裁。)

 

代表委员点评

翟惟清,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外服人力资源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

上海是我国率先开展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的城市之一,当前正在努力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过去五年,上海法院一方面通过加强专业化审判队伍和机制建设,以鲜明的仲裁友好司法理念,审理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典型案件,充分彰显了司法机关对仲裁事业的依法监督和有力支持。另一方面始终与仲裁机构同频共振,深度参与《上海市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的制定和实施,积极回应仲裁制度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从案件管辖到办案指引,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并成功审结了全国首例确认临时仲裁协议效力案,为临时仲裁创新探索的落地提供了稳定的司法预期。希望法院进一步加大对仲裁依法监督和支持力度,为仲裁国际化、法治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陈贵,上海市政协委员、安杰世泽(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上海市光彩事业促进会监事长、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

上海法院在健全完善涉外商事纠纷一站式解决机制、赋能诉讼与仲裁相衔接方面成效显著,值得关注。如情况通报中提到的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的涉外商事一站式争议解决工作室、上海海事法院的海事案件委托仲裁机构调解工作模式、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上海铁路运输中级法院)的破产衍生纠纷与仲裁衔接机制等,都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特别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开发的“上海法院国际商事一站式解纷平台”,开通了在线向法院申请仲裁保全和调查令,不仅实现了双方的数据互联,也为当事人、律师提供了便捷的全天候使用通道,切实拓宽了“诉仲协同”的快车道。希望上海法院继续以数字法院建设为契机,强化数字改革赋能,助力提升仲裁效率和公信力。

 

上海法院仲裁司法审查情况通报(2020-2024).pdf

关闭页面
您是第970374628位访客
版权所有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copyright© 2006-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9049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