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发布
上海普陀法院发布涉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司法审判白皮书
[2022-04-28]

 

 

    2022年4月28日,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普陀法院”)在线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涉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司法审判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及相关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上,上海普陀法院与普陀区知识产权局、文旅局等职能部门,知识产权领域专家学者,普陀区人大代表,国家级重点园区、新业态文创企业代表“云端”共话,共同探索合规治理、风险防控提示机制,协力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

    白皮书一是立足于知识产权创作、运用、管理、保护各个生命周期的“全链条”。二是体现对版权、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核心要素的“全覆盖”。三是从确权、权属、侵权、合同等角度“全方位”提示了文创产业知识产权风险。四是提出了意识强化、权利布局、风险预警、维权策略等“全流程”风险防控建议。

    新闻发布会上,上海普陀法院副院长刘亚玲对该院近三年涉文创产业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审理情况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白皮书的基本情况。
    白皮书显示,上海普陀法院近三年涉文创案件情况:“占比高” :2019至2021年,上海普陀法院受理涉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案件共计4902件,占全部知识产权案件的37%。“增长快” :随着文创产业发展的日趋活跃,涉数字技术和产业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的案件数量明显上升。“分布广” :伴随着互联网与文创产业的深度融合,呈现网络侵权案件较为多发,其他类型案件分布较广的态势。“批量化” :以图片、音乐、影视创作等为核心业务的文创企业所涉案件呈现批量化特征,且总体调撤比例较高。“类型化” :难案、要案主要集中在游戏、短视频等作品类别,以及因数字经济、新经营模式引发的侵权类纠纷。既涉及作品认定、侵权行为判定、多主体的侵权责任判断,亦涉及权利冲突、公共利益平衡、数据信息安全等焦点问题。同时部分文创成果的许可使用合同、开发创作合同也容易引发较大争议。

    白皮书对多发案件的具体成因进行分析。权利保护意识不强,制约文创资源开发进程:文创企业若对创作成果及商业标识的保护度不够,则容易引发权属争议。若合规创作自有权利的意识淡薄,则易造成不当利用他人知识产权成果而非法获利。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阻碍知识产权转化利用:企业在知识产权交易过程中,应充分提前审查发现权利瑕疵,加强对域外法律及政策差异的评估,细化合同约定等措施,防范法律风险,对文创企业的运营至关重要。统筹管理能力欠缺,影响知产要素协同布局:在文创企业的实际运营中,不论是缺乏对商业标识持续有效的运营管理,或是对商业秘密管控措施的不到位,都会影响文创产品的市场拓展及更新换代。维权能力有待提升,加强对知产权利的保护:文创企业对知识产权风险的防御能力有待提高,可从知识产权的多元救济途径入手,在发现侵权行为后,积极开展对创意成果损失的科学评估及恰当的维权保护。

    白皮书对四个知产关键期的特别风控指引。在创造期“开个好局”:在知识产权的创造初期,企业务必强化权属意识,分类施策、提早布局,打造高品质的知识产权要素。在运用期“促进转换”:在知识产权的交易初期,企业要着重审查、详细约定,力促权利流转安全高效,推动实现知识产权价值高效益产出。在管理期“抓好跟进”:在知识产权的落实中期,企业应推进静态管理与动态跟踪的并轨实施,搭建由点及面、协同配合的管理系统。在保护期“筑牢防线”: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后期,企业要健全侵权风险预警评估机制,完善多元救济保护手段,促进文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会上发布了上海普陀法院十大涉文创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包括“托马斯”小火车美术作品维权案、之禾服装图案维权案、“珠心算”教材维权案、视频平台侵害“东方110”节目信网权案、昆曲手绘作品入股投资纠纷案、熊猫直播间收入分成纠纷案、视听作品委托创作纠纷案、“剧本杀”诉前禁令案、网络游戏维权顶格判赔案、侵害软件源代码商业秘密犯罪案等具有典型风险性和裁判结果示范性的案例。

    新闻发布会通报,上海普陀法院将继续贯彻落实市委、上海高院、区委相关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职能作用,持续加大重点产业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强化与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协同配合,深化院校合作机制,探索更多司法创新举措,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司法服务。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涉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司法审判白皮书(2019-2021年).docx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涉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纠纷十大典型案例.docx

 

 

 

   

关闭页面
您是第1000328691位访客
版权所有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copyright© 2006-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9049986号